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社群圈子信息
      社群圈子信息
  • 圈主:扬帆启航
  • 粉丝:1 人
  • 人气:198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405 305 437
  • 地址:328 Lune River Road, Ida Bay, TAS 7109
为什么蚂蚁集团的利润高,因为它把亏损留给了民众
2020-11-08 09:46:20 186
  • 收藏
  • 管理

    请您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世界华商大联盟”,点击“关注”,记得[设为星标]哦,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蚂蚁集团被暂停上市了。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在都已经完成认购抽签这一步后被暂停上市,看起来非常的突兀。
    11月2日上午,马云被监管部门约谈。
    11 月 2 日晚上10点,银保监会和央行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11月3日,蚂蚁集团被暂停上市。

    很多人认为,这和马云在1024日上海金融峰会上的发言过于随意,犯了忌讳有关。
    但实际上,马云在24日金融峰会上的发言一点都不随意。
    常年脱稿,喜欢临场发挥的马云,在峰会上的发言,是完全对着稿子读的,而这些稿子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没有一句话是自由发挥的。
    以马云的智商和情商,偶尔说错一句话是可能的,但长篇大论念稿子,这一定是有备而来的。
    立法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按照立法程序,内部必须经过多轮研讨,也要征求相关行业的意见,耗时极长,《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绝不可能在几天内出炉。
    马云知道蚂蚁集团即将被监管,而他也在努力的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但他失败了。
    因为国家,不允许蚂蚁集团把利润留给自己,而把亏损留给民众。 
     
    蚂蚁集团的诉求
     
    先看看马云在上海金融峰会上说了什么。
    马云说:
    “不能因为p2p(爆雷)就否定整个互联网金融。”
    “(监管)创新一定要付出牺牲和代价,为未来担当,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
    “(中国加入的)《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俱乐部!”
    “今天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政策太少。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要办公室理论的实践,P2P就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看似有理,看似犀利,看似为国为民。
    实际上每一句话都是在为蚂蚁集团争取利益,丝毫没有考虑过民众需要承担的风险。 

    我先给大家说说,蚂蚁集团凭什么可以获取那么高的利润,凭什么可以拿到近2万亿的估值。
    我们都知道,银行是靠放贷为生的,而且借出去的钱很多都是储户的,而不是自己的。

    这个面相算的挺准,人工智能都开始面相了,相由心生测运势,财运,姻缘真的好准,长按此图识别二维码为你揭秘一生运势!

    按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银行放贷必须有着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我国给的标准,在10%左右,也就是银行业的杠杆,基本在10倍左右。
    你自己有1块钱,最多只能借出去10块钱,这就是银行。
    但蚂蚁集团绕开了这个限制。
    2013年,浙江省严禁一切民间借贷,于是马云跑到了重庆,开办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
    一家叫花呗,一家叫借呗。
    这两家小贷公司的注册资金,合起来只有30亿。
    然后,以1比2的杠杆,从银行合法合规的借来60亿,凑够90亿的资本金。
    当蚂蚁集团把手里的钱都贷出去后,将这一大批贷款合同做成了一个资产包,简称ABS资产包,卖给别人,收回本金,然后反复循环。
    三年多的时间里,蚂蚁集团用ABS循环融资了40多次,形成了3000多亿的放贷规模,而本金只有30亿。
    也就是说,蚂蚁集团的放贷杠杆率,高达100倍。

    2018年之后,蚂蚁集团的杠杆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也非常庞大。
    按照蚂蚁集团的上市财报,其放贷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1.8万亿,但本金仅360亿,本金率约2%。
    换句话说,杠杆率高达50倍。
    自己只有1块钱,蚂蚁集团可以借出去50块钱,其他的49块钱银行出。
    这49块钱,银行收取5~6%的融资利息,但花呗和借呗放出去的利率,高达14~18%,中间的息差达到8~9%,全部归蚂蚁集团所有。
    要注意,你的利润是49块钱的8~9%,但你的本金只有1块钱。
    这简直比抢钱还暴利,所以蚂蚁集团估值才可以达到2万亿。
    蚂蚁集团凭什么拿到这么高的利润?
    有人说,蚂蚁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利润,而规避了风险。
    蚂蚁集团发行的每一个ABS资产包,里面都含有几十万到几百万借款人。
    虽然每一个借款人都有违约的可能性,但违约损失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利息来覆盖掉,整体违约的概率基本为零。
    所以,这个ABS资产包,可以用5~6%的年化利率来卖掉。
    而蚂蚁集团通过所谓的大数据,对“信用良好”的人进行无抵押贷款,收取14~18%的高额利息。
    所以马云才说银行是当铺思维,所以马云才不希望自己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所以马云才说不希望监管层扼杀创新。
    但实际上,蚂蚁集团的这一套根本不是创新,而是美国次贷危机早就玩烂的那一套。

    中国版次贷危机 
     
    利用把大量贷款打包在一起,来把劣质贷款包装成优质贷款,这种所谓的ABS资产包玩法,是美国人发明的。
    通过把看似无风险的ABS资产包大量售卖,快速回笼资金后再贷款,从而放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来获取大量利润,这一套也是美国人发明的。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美国所谓的次级贷款,其贷款人的信用程度其实比蚂蚁集团的放贷对象要高太多了。
    蚂蚁集团只要求用户信用良好即可放贷,但美国的银行不仅要求用户信用良好,从无劣迹,而且还要求以房产做抵押。
    所谓的次级贷款,只不过是因为借款人的收入不太够,违约隐患较高而已,但至少美国银行还有房产作为抵押物。
    而蚂蚁集团的放贷对象,收入都不太够,而且无房产抵押。
    如果美国的那套玩法叫次级贷款,那蚂蚁集团的这套玩法,就是次级贷款中的次级贷款。
    在十余年的房地产牛市中,美国银行赚的盆满钵满,高管大量分红。
    没有任何危险,也不可能有任何危险。
    一个ABS资产包里,有几万到几十万房贷,虽然都是次级贷款,但只有极少数人会选择违约,综合收益率是有保障的。
    退一步说,不是还有房产做抵押么,哪来的风险啊。
    但金融业一直都有个特征,就是风险隐藏,风险后移。
    无论是中国的P2P暴雷事件还是垃圾股炒作,都有这个特征。
    多年繁花似锦,你好我好大家好,暴雷之后瞬间清算,连利润带本金给你一口吞掉。
    2007年,美国开始加息,房地产牛市结束。
    一瞬间,繁花似锦的次级贷款市场开始暴雷了,大量的违约出现,最终形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差点毁掉了美国的金融体系。
    一直到今天,美国都没有挣脱出当年次贷危机的泥潭。
    次贷危机后,美国怕了,为防止旧事重演,美国加强了对金融业“创新”的监管。
    巴塞尔协议 III 就此出台,全球银行业都明显加强了监管力度,严控银行杠杆率,导致全球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下降。
    所以蚂蚁集团虽然靠放贷获利,但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银行,为此还特地在前几个月,将蚂蚁金服的名字改为了“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蚂蚁集团不想因为银行身份,而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
    蚂蚁集团究竟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官方给出了答案。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明确认定了蚂蚁集团金融公司的身份,将其称之为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而郭局长的讲话中,也点出了蚂蚁集团的资金占比和利润占比,非常的惊人: 
    “在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联合贷款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有的高达98%以上,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导客引流的优势,直接收取的费用占客户融资综合成本的1/3左右,加上代销或其他过度增信产品等收取的费用,往往高达2/3。
    放贷的资金虽然是银行出的,但本质上都是中国民众出的。
    当中国经济持续向上的时候,违约率低,你好我好大家好,蚂蚁集团合理合法的赚取暴利,2007年之前美国银行,也是如此。
    一旦经济下行,违约率提升,麻烦就来了。
    蚂蚁的本金率仅为2%,稍有风吹草动就直接穿仓。
    中国的经济也许持续红火10年、20年乃至于更久。
    但你敢说永生永世持续向上攀升,连一点点回调和挫折都没有么?
    这绝不可能,黑天鹅早晚会有的,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表面上,ABS资产包一旦出售,买家自负风险,和蚂蚁无关,风险好像很小。
    2007年之前的美国银行业,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但实际上整个金融体系都是联通的,这个亏损窟窿必须有人去填,要么是蚂蚁,要么就是其他人。
    最终,会波及整个银行业,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危机。
    倒霉的不止是放贷的银行,而是所有人。
    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是美国全体国民买单了,但美国银行的高管,早就拿着大量分红去逍遥自在了。
    那中国版的次贷危机一旦引发,又是谁来买单呢? 
     
    拨乱反正 
     
    11月2日晚上10点,银保监会和央行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中对蚂蚁集团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放出去的贷款中,小贷公司自己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第二点,小贷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融资形式,融入资金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
    第三点,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ABS)等形式融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倍。
    很绕口,听起来也有点懵逼,但金融界人士已经帮我们算好了。
    按新规,中国所有的小贷公司,放贷规模的理想上限就是16倍,正常状态是12~13倍,只是比正常银行的杠杆率略高一点。
    按理说,自己有1亿本金,通过种种操作,可以放出去16亿贷款,这已经算高风险运营了,这杠杆率定的没毛病。
    但蚂蚁集团不行啊,蚂蚁目前的杠杆率达到了50~60倍,正是因为放了如此之高的杠杆才获得了如此之高的暴利。
    如果非要把蚂蚁的杠杆率压缩到16倍以内,那蚂蚁的利润就会断崖式下跌。
    今天的银行业市盈率不超过10,工行的市盈率才6,而蚂蚁的市盈率接近40倍。
    如果要把蚂蚁集团按银行的规矩去监管,那蚂蚁的市值恐怕会直接腰斩都不止。
    这就是马云要在上海金融峰会上,对着稿子喷监管的原因,也是监管迅速出手,在蚂蚁上市前夕给摁住,强行降低蚂蚁杠杆率的原因。
    把杠杆率降低到和银行一个水平后,蚂蚁集团所谓的大数据信用系统,无非就是一个能力特别强的银行信用卡体系而已。
    确实效率比普通银行高,确实盈利能力比普通银行强,但也只是一个最强的银行放贷系统而已,没有强到估值要差好几倍那么夸张的地步。
    蚂蚁集团之所以紧急暂停上市,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中签的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根大肉签,到手的好几万飞了,但实际上终止上市是监管层在保护中签的散户。
    如果监管小贷公司的意见稿在蚂蚁集团上市前夕发布,那你高价申购的蚂蚁股票,很有可能上市就暴跌,而且大幅破发。
    腰斩,那也不是不可能。
    一旦按照银行的规矩给蚂蚁上了紧箍咒,那蚂蚁就绝对创造不出今天这么惊人的利润。
    但是把蚂蚁集团的放贷杠杆率限制在16倍以内有错吗?
    从任何角度说,都没有错。 
    肥头大耳可不是富贵!真正好命的面相是这四种:你的面相就是你的命!面相识别,准的吓人!

    长按此图识别二维码为你揭秘一生运势:

    亏损不能留给民众
     
    一旦新规实行,蚂蚁的估值瞬间就要大暴跌,马云肯定知道这件事,而且蚂蚁被监管是早晚的事,它始终存在这个风险隐患。
    那么在新规实行的前夕,马云有两个选择。
    第一,主动降低蚂蚁集团的IPO价格,向公众阐明蚂蚁存在的隐形风险,把风险成本考虑进去。
    第二,假装不知道蚂蚁的风险隐患,通过其他手段让监管层对蚂蚁网开一面,任由蚂蚁继续搞次级贷款。
    马云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他要对蚂蚁的股东负责,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但监管层的屁股,是坐在国民这一边的,要为中国的国民负责,亏损绝不能留给民众。
    所以监管果断的出台了新规,并叫停了蚂蚁的IPO。
    如果蚂蚁目前的放贷游戏不出事,那放贷收益的7成归蚂蚁。但出事的时候,98%的亏损归别人。
    不管是谁来承担这个亏损,都一定是别人,最终一定会摊到全体国民头上,不信你可以看一看美国的例子。
    如果一家公司冒着和银行一样高的风险,但却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规避了和银行一样的监管。
    那是早晚要出事的。
    当年美国的次级贷款资产包,也被认为是万无一失,毫无风险,点石成金,绝顶聪明的金融创新。
    但后来还是出事了。
    金融规律告诉我们,风险永远只会转移,而不会消灭。
    蚂蚁集团也只能转移风险,绝对无法消灭风险,最多可以隐藏并延后风险,但早晚要一并爆发,导致恐怖的系统性风险。
    把风险转移到谁的头上?
    自然是转移到认知程度最低的普通民众头上,因为他们辨别风险的能力最低。
    如果任由蚂蚁集团这么疯狂的上杠杆,当其通过IPO融来大笔资金,扩大了自己的资本金后,其放贷规模会大到一个恐怖的地步。
    到了那个地步,一旦蚂蚁爆仓,后果一定比P2P暴雷要厉害的多,将会拖着整个金融系统出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蚂蚁集团,其利润和市盈率,都高到普通民众看不懂的地步。
    因为蚂蚁把利润留给了自己,而把亏损留给了民众。


    上一页:郎咸平:马云是毁灭者,让中国走上不归路! 下一页:马云湖畔大学,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
    全部评论(0)